一、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
总体目标:
到2020年,新能源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双能型的师资队伍;拥有省重点学科、省重点实验室、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立足辽宁,服务于新能源行业、成为省内同类专业中具有一流办学水平综合实力较强的二级学院。
完成情况:(截止2020年12月)
新能源学院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专任教师38人,研究专业背景与所在专业接近人数占比达100%,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94.74%;另邀请10位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兼职教师,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拥有1个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省向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重点实验室及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校外实习基地,3个省级实践基地,13个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院秉承产教融合、服务新能源行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雷锋精神为根本,为新能源、电力等行业培养、输送一批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年度工作目标:
2016年:转型布局。根据学校转型发展要求,深入分析我院转型发展内外部需求及面临的实质问题,研究制定我院转型发展策略,修订学院转型相关制度,为转型搭建平台。开启转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学研究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转型,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017年:转型发展。全面启动人才培养转型发展,围绕转型开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创出校内乃至省内的人才培养转型示范。
2018年:深化转型。我院不断深化转型,建立依托行业企业的学院实践教学、生产化实习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平台,形成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为省内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
2019年:转型拓展。我院全面激发转型活力,努力取得转型建设成果,争取建成省重点学科、省重点实验室、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2020年:转型自检与成果验收。
完成情况:
目前,新能源学院拥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化学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和储能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辽宁省重点支持建设专业、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辽宁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2020年获批了辽宁省一流本科示范专业。
专业建设中,以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坚持“特色发展”与“转型发展”并重的原则,统筹教学资源配置,大力支持优势学科专业建设,精准把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实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既要突出学科建设在知识理论构建和知识创新上对专业建设发展的引领和基础地位,也要认识到专业是承担学科人才培养的基地,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学科、专业的整体建设水平。学院坚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充分整合内外部办学资源和条件,优先培育和建设特色专业,推动其他专业协同发展,提高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学院注重特色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品牌创实力”的专业发展理念,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产业升级和市场要求,兼顾专业办学条件及专业建设特色,发挥自身与行业产业紧密联系的优势,积极稳妥地进行专业调整和优化,按学校统一部署和发展需要,2017 年对能源化学专业进行了停招。2020年申报了新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并计划2021年开始招生。
学院严格执行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求,每四年执行一次较大的修订,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即保持相对稳定,不随意变动。在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各专业结合专业实际不断优化。按照要求,学院三个专业均在 2016 年和2020年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
三个专业完成所有专业课程的大纲编写与修订,《风力发电原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风电场运行与检修》等6门课程经过几轮授课,课程资源建设比较充分,申报了院级一流(或精品)课程;《有机化学》课程入选学校优秀课程;《分析化学》课程加入辽宁省跨校选修学分平台课,与沈阳药科大学联合,进行课程的建设、课程改革和考核认证工作;《化学仪表与自动化》课程获得沈阳工程学院校企合作优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合理设置实践项目,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积极推行实践教学改革,对实践教学形式、手段和方法进行整体优化,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计划,不断更新实验项目,体现实验项目开设的层次性,目前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课程占总实验课程门数的 85%以上。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素质要求,提倡结合教学、科研、生产实际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要。
2018 年学院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1 项,近几年获得校备案式立项的课题10项,完成转型发展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应用型教材 3 部,2 项教学案例被评为优秀案例奖,已出版的校企联合编写教材 2 部。首届线上教学大赛新能源学院教师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一名。
学院建立了材料物理化学与材料学两个校级重点学科,2016年学院获批辽宁省特种光电转换单晶体材料制备技术实验室,2020年学院获批辽宁省区域多能源系统集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2020年在学院赵琰院长带领下申报辽宁省科技进步奖1项,并顺利通过,进行公示。学院教师积极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2016年至2020年度,新能源学院总计立项175项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30项。尤其在2020年疫情期间,学院教师积极在线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其中入选大学生创业年会辽宁省一等奖,入围国赛1项。2016年至2020年学院教师荣获辽宁省大学生物理实验室竞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国家大学生物理实验室竞赛三等奖1项。辽宁省“创青春”挑战赛二等奖10项。
期量目标
1.办学规模
到“十三五”末期,在校学生总规模1000人。
完成情况:
在校生规模维持在800人左右。因为能源化学专业暂停招生,光源与照明专业未实现招生,所以在校生规模未达到预期1000人。
2.师资队伍
(1)高端人才:拥有省百千万人才百层次3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优秀专家1人,省本科专业带头人2人。
完成情况:
学院教师入选省百千万人才百层次2人、千层次1人,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
(2)团队建设:拥有省级及以上专业教学团队1个,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团队1个。
完成情况:
学院“多能互补智能光伏储能技术研究与应用”团队获批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1个。
(3)队伍结构:引进博士2人,硕士4人,培养博士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35%以上,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75%以上。
完成情况:
引进博士3人(王东来、姜河、马艳娟),培养博士3人(牛微、关新、殷孝雎),博士学位比例达到专任教师47.37%,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94.74%。
3.专业建设
(1)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成省内领先的特色专业。
(2)完成现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建设任务,新增1个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3)建设1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包括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校企合作课程等)。
(4)完成核心专业课程的试题库建设工作,实现标准化考试。
(5)结合专业转型和应用能力培养,编写出版教材2部。
完成情况:
(1)(2)(3)(5)均已按期完成,核心专业课程的试题库建设工作列入十四五规划中。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完成现有省级实践工程中心建设任务,新建1个省级教学实践基地。
完成情况:
完成2018年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辽宁省新能源发电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9年:建成沈阳工程学院-铁岭调兵山有限公司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沈阳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5.科学研究
(1)科技项目:承担国家级2项,市级以上项目10项。
(2)科技平台:创建省级科技平台2个。
(3)科技奖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项。
(4)科研经费:获得科研到款额1000万。
(5)学术论文: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150余篇。
(6)学术著作:出版学术著作1本。
(7)知识产权:申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10项。
(8)教研项目及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承担市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5项。
完成情况:
(1)科技项目:承担国家级2项
未完成。新能源学院的博士教师每年都积极申报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和面上基金,积极性很高,但是都未获批准,但是新能源学院会继续努力,力争获得国家级项目,市级以上项目50项。
(2)科技平台:创建省级科技平台2个。
现有两个省级科技平台:1,辽宁省区域多能源系统集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2,辽宁省特种光电转换单晶体材料制备技术实验室。
(3)科技奖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项。
学院获批2项省级科技奖项:
①光学级金红石单晶体,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②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透明导电电极ZnO材料,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4)科研经费:学院共获得科研到款额2000万。
(5)学术论文:已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100余篇。
(6)学术著作:完成出版学术著作7本。
(7)知识产权:共授权发明专利1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0项。
(8)教研项目及成果: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承担市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5项。
学院在“十三五”期间完成科研期量目标具体情况如下表1.1所示。
表1.1 新能源学院“十三五”科研期量目标
年份 | 三大检索论文 | 科研经费到款额(万元) | 主持科技项目 | 获批知识产权个数 |
总数 | 其中:SCI | 其中:EI、ISTP | 其中: EI会议 | 国家级项目 | 省部级项目 | 市级项目 | 发明专利 | 实用新型专利 | 软件著作权 |
2016 | 17 | 2 | 13 | 2 | 100 | 0 | 1 | 9 | 2 | 13 | 3 |
2017 | 7 | 2 | 3 | 2 | 385 | 0 | 4 | 8 | 7 | 9 | 3 |
2018 | 3 | 1 | 1 | 1 | 1003 | 0 | 4 | 3 | 0 | 7 | 2 |
2019 | 6 | 3 | 3 | 0 | 746 | 0 | 12 | 12 | 1 | 3 | 0 |
2020 | 6 | 6 | 0 | 0 | 1009 | 0 | 6 | 5 | 0 | 0 | 0 |
合计 | 39 | 14 | 20 | 5 | 3243 | 0 | 27 | 37 | 10 | 32 | 8 |
6.就业、创新创业训练
(1)就业率平均达96%以上。
(2)就业市场计划新开发10家以上。
(3)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及竞赛项目10项,省级项目20项。
(4)应届毕业生英语四级过级率达到80%。
(5)应届毕业生国家计算机二级过级率达到95%。
(6)应届毕业生考研比例达到15%。
(7)每学期各类学籍处理率降低到5%以下。
完成情况:
(1)到2020年,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良好,平均就业率达到95%,未达到96%的预定目标,原因一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18年后才开始有毕业生,就业市场还未完全打开和保持稳定,二是国内能源市场大趋势影响,火电厂压缩生产人员分流到风电厂,冲击了新能源专业学生就业,三是疫情影响2020年受疫情冲击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2%以上。连续5年学院优质就业率达82%以上。
(2)学院积极强化学生职业规划,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每年至少新增10家就业单位。
(3)学院共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及竞赛项目14项,省级项目36项。
(4)学院注重学生学风建设,以引导学生考研为抓手,通过考研辅导、经验交流、名师面对面等活动引领学风建设,浓郁学习氛围,及时做好学业预警,受到学籍处理学生逐年下降,督促学生及早通过英语四六级和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应届毕业生四级通过率达到70 %上。
(5)应届毕业生计算机二级过级率90%以上,为就业多一份竞争优势。
(6)应届毕业生考研率连续3年达12%以上,其中2018年达到15%以上。
二、规划实施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做法
从学院“十三五”规划任务和目标的完成情况来看,学院基本完成了预期任务及目标,尤其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或业绩。学院在“十三五”规划过程中,注重统筹规划,协同发展,并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1.实施双师团队建设工程
学院营造争当“双师型”教师的良好氛围,制定双师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进行“双师型”师资培养,鼓励没有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紧密型合作企业锻炼,积累实践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创建从企业引进教师机制,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机制,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
2.实施专业转型助推工程
建立行业企业合作机制,成立由行业、企业及校内外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按照转型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融入职业标准和资格考核制度,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行业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的错位竞争。
3.实施转型课程建设工程
积极推进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省级课程建设的申报工作,建设省级精品课程或精品资源共享课。重点推出一批转型课程,建设配套机制,建立转型示范课程。在课程建设中引入行业标准、工程案例,加大工程实践内容,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课程的建设,进行各级别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4.实施产教深度融合工程
建设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满足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需要的协同育人平台。引入企业工程人才作为我院兼职教师,打造一支专兼结合、校企融合的转型师资队伍。紧紧跟随辽沈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建立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制度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专业和专业群。把前沿的技术要点、最新的企业人才需求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按照行业企业先进标准,实现教学与生产融合,培养出适应新能源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不明显
原因:受各种因素制约,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不够。学院无明显优势学科,高层次人才到学院之后科研工作难以持续。
2. 国家级科研项目无突破
原因:学术团队高水平科研成果积累不足,申报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难以 有所突破。
3. 学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原因:部分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尚未养成;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诚信考试现象时有发生;年学籍处理率仍在5%以上。创新创业工作需要扎实开展,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四、“十四五”发展的工作思路及建议
主要任务与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25年,新能源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具备一定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师资队伍;深化向应用型转型的办学特色,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和能源电力行业发展;调整优化学科和专业布局,凝练特色学科专业方向,争取成为省内具有一流办学水平和实力的二级学院。
期量目标:
1.办学规模
到“十四五”末期,在校学生总规模1000人。
2.师资队伍
(1)高端人才: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千层次2人,省优秀专家1人。
(2)团队建设:获批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团队1个。
(3)队伍结构:引进博士5人,培养博士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50%以上。
3.专业建设
(1)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强力推进工程认证,并冲击国家级一流专业。
(2)完成现有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新增1个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3)建设5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包括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校企合作课程等)。
(4)完成核心专业课程的试题库建设工作,实现教考分离。
(5)结合工程认证标准和专业建设标准以及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编写出版教材2部。
(6)教研项目及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承担市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5项。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完成现有省级实践工程中心建设任务,新建1个省级教学实践基地或省级虚拟实验中心。
5.科学研究
(1)科技项目:承担国家级2项,市级以上项目30项。
(2)科技平台:创建省级科技平台2个。
(3)科技奖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项。
(4)科研经费:获得科研到款额2000万。
(5)学术论文: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100余篇。
(6)学术著作:出版学术著作7本。
(7)知识产权:授权发明专利1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0项,软件著作权10项。
(8)教研项目及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承担市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5项。
学院预计 “十四五”期间完成科研期量目标具体情况如下表4.1所示。
表4.1 新能源学院“十四五”科研期量目标
年份 | 三大检索论文 | 科研经费到款额(万元) | 主持科技项目 | 获批知识产权个数 |
总数 | 其中:SCI | 其中:EI、ISTP | 其中: EI会议 | 国家级项目 | 省部级项目 | 市级项目 | 发明专利 | 实用新型专利 | 软件著作权 |
2021 |
| 3 | 6 | 10 | 400 | 1 | 2 | 3 | 5 | 6 | 4 |
2022 |
| 5 | 7 | 10 | 400 | 1 | 2 | 4 | 5 | 6 | 4 |
2023 |
| 5 | 8 | 10 | 400 | 1 | 3 | 5 | 5 | 6 | 4 |
2024 |
| 5 | 9 | 10 | 400 | 1 | 3 | 6 | 5 | 6 | 4 |
2025 |
| 5 | 10 | 10 | 400 | 1 | 3 | 7 | 5 | 6 | 4 |
合计 |
| 23 | 40 | 50 | 2000 | 5 | 13 | 25 | 25 | 30 | 20 |
6.就业、创新创业训练
(1)就业率平均达95%以上。
(2)就业市场计划新开发10家以上、生源基地5家以上。
(3)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及竞赛项目10项,省级项目30项。
(4)应届毕业生英语四级过级率达到70%以上。
(5)应届毕业生国家计算机二级过级率达到80%以上。
(6)应届毕业生考研比例达到14%以上。
(7)每学期各类学籍处理率降低到5%以下。
2020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