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新能源学院简介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8日 11:07 作者: 点击量:[] 

沈阳工程学院是以能源电力为主干学科的省属本科高校。为满足国家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沈阳工程学院通过对电力、自动化、机械、材料、化工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于2013年1月成立了新能源学院。目前学院设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应用化学、储能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面向新能源发电领域,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面向新能源全产业链所涉及的核心材料及器件领域,培养具备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化学专业是面向火力发电厂,培养从事电厂水处理、燃料化验、电力用油监督及环境保护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培养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新能源学院下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应用化学系、储能科学与工程系、实验教学中心、新能源研究所、创新创业中心。根据新型能源体系发展需求组建了能源互联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特色学科团队,研究方向分别为新能源发电与储能协同调控技术,新一代信息、能源领域关键功能材料,用于高端元器件和能源转换减污降碳材料的化工合成与应用。

学院大力推进人才强校计划,逐步打造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有教师5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20人;具有博士学位27人、硕士学位23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辽宁省学术头雁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1人,沈阳市领军人才3人,拔尖人才8人,“沈工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辽宁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百层次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2人、千层次2人、万层次8人。

学院聚力提高特色学科质量,瞄准学科前沿及关键技术领域,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在能源电力和材料与化工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学院拥有辽宁省新能源光电材料制备与分析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区域多能源系统集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沈阳市清洁能源精细化综合利用与调度储能重点实验室及沈阳市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4个省市级科研平台。近年来承担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重点研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百余项;承担企业委托科研项目三百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或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15篇,其中SCI检索41篇、EI检索21篇、中文核心14篇;获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81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公开出版专著11部、教材3部;获国家一级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3项、省教学成果奖3项、市科技进步奖2项。

学院着力加强产教深度融合,面向能源电力行业对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求,积极促进校企合作,实施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探索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新路径,打造产教融合创新联合体。校外拥有教育部共建“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践教学基地4个,与五大发电集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0余个;校内拥有全国工商联“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新能源发电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伏发电综合实验实训室、风/柴/储多能互补分布能源应用技术实验室、风电场运/检/维综合实训实验室、新能源薄膜材料制备实验室、新能源材料测试分析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等15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价值近5000万元。学院拥有辽宁省“储能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参与建设辽宁省“清洁燃烧与储能技术”中试基地,牵头建设工信部“清洁能源成套装备技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依托学校新型电力系统实训基地,形成了集科研育人、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教融合平台。

学院成立十多年来,以大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服务“双碳”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锚定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传承学校“红心向党、技术报国”的文化基因,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又红又专又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就业单位以“五大六小”发电集团等大型央企和新材料重点龙头企业为主,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为辽沈地区建设“清洁能源强省”“储能之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